
來源:籃球是朋友
舊金山大學與猶他州立大學的比分最終定格在74:79,5分惜敗的結局略顯遺憾。
但所有關注這場NCAA比賽的目光,都被王俊杰的那個反擊一條龍牢牢吸引。
這記進球,不僅是他全場23分的一部分,更像一把鑰匙,打開了中國男籃鋒線球員沖擊NBA的又一扇想象之門。
本場比賽,王俊杰用32分鐘的出場時間,證明了自己舊金山二當家的地位。
13投6中、12罰11中的數(shù)據(jù),乍看不算驚為天人,但細究便藏著玄機。
三分線外5投0中的手感冰涼,并未讓他陷入進攻停滯,反而通過犀利的突破制造殺傷,用將近92%的罰球命中率收割分數(shù)。
這種“此路不通便換條路”的調(diào)整能力,正是NBA級球員必備的素養(yǎng)。
當外線手感缺席時,能否用籃下終結、造殺傷的方式維持進攻威脅?
王俊杰給出了讓人滿意的答卷。
而那記反擊一條龍得分,更將他的身體天賦與賽場節(jié)奏感具象化。
從斷球啟動到殺入籃下完成終結,步頻與對抗的平衡感,讓他在NCAA的節(jié)奏里從從容容,透出幾分游刃有余。
若要為這份驚艷找一個前傳,今年夏天的男籃亞洲杯便是最佳劇本。
彼時,王俊杰以12人名單中亮眼的存在,交出場均23.5分鐘13分、4.2籃板、1.2助攻的答卷,56.1%的投籃命中率與47.8%的三分命中率,早已證明他不是曇花一現(xiàn)的爆發(fā)型球員。
尤其是對陣韓國一役,25分鐘內(nèi)14投9中(三分4中3)狂砍21分7籃板的表現(xiàn),更讓他穩(wěn)穩(wěn)躋身亞洲杯最佳陣容。
要知道,那是在國際賽場的高強度對抗下,他用精準的投射與強硬的籃板,展現(xiàn)出超越年齡的穩(wěn)定性。
如今轉戰(zhàn)NCAA,面對更密集的防守、更快的攻防轉換,王俊杰將亞洲杯的穩(wěn)定高效成功移植,只是這一次,他把得分從21分抬到了23分,也把自己的角色從國家隊主力轉換為校隊核心級戰(zhàn)力。
作為參照,同為中國球員的趙維倫,作為大一新秀僅替補登場3分鐘未得分。
這種對比并非要分出高下,而是更清晰地凸顯王俊杰的即戰(zhàn)力優(yōu)勢。
當趙維倫還在適應NCAA的節(jié)奏與對抗時,王俊杰已經(jīng)能在僅次于核心后衛(wèi)RYAN BEASLEY(36分鐘25分6籃板4助攻)的球權分配下,扛起球隊的進攻重任。
這背后,是他過往賽事積累的經(jīng)驗,也是他對不同賽場規(guī)則、對抗強度的快速適配能力。
而這種能力,恰恰是從NCAA邁向NBA的關鍵跳板。
有人或許會糾結于他本場三分球的掛零,但在專業(yè)人士眼中,這反倒是一種積極的缺憾。
過往47.8%的三分命中率證明他具備外線投射能力,本場的手感起伏更像一次壓力測試。
當擅長的武器暫時失效,他能否用其他方式為球隊做貢獻?
答案是肯定的。
這種不依賴單一技能的進攻屬性,比一場完美的三分雨更有價值。
NBA賽場從不會給球員只投三分的舒適區(qū),全能性才是立足的根本。
當王俊杰在舊金山大學的球場上刷新個人NCAA得分新高時,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23分的數(shù)字,更是中國男籃鋒線的新未來。
不再是依賴身高卻失靈活的傳統(tǒng)內(nèi)線,而是能突破、能造殺傷、能在不同賽場快速適配的現(xiàn)代型鋒線。
或許現(xiàn)在談NBA苗子還為時尚早,但這場比賽就像一粒種子。
王俊杰用23分的表現(xiàn)澆下第一瓢水,而未來,只待他在NCAA的土壤里,繼續(xù)扎下更深的根。
作者聲明: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
中國籃球留洋球員動態(tài)